2025年第三期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勢之年。一直以來,通威集團黨委堅持“通威紅”引領企業“發展紅”的工作思路,持續促進“黨建+業務”的雙向融合,實現更多創新突破,榮獲多項榮譽。未來,集團黨委將珍惜榮譽,再接再厲,認真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持續深化“通威紅”黨建品牌的影響力和戰斗力,凝聚發展力量,奮力實現黨建與企業發展“雙強”,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全省通報表揚
通威黨建工作榮獲多項四川省優秀表彰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印發《關于表揚2024年度新興領域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基層黨組織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威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黃其剛,通合新能源黨支部書記、總經理羅曉云獲評“四川省2024年度新興領域優秀共產黨員”,永祥股份黨委、通威太陽能成都公司黨委、通威太陽能眉山公司黨委、通威太陽能金堂公司黨支部獲評“四川省2024年度新興領域先進基層黨組織”。
《通報》指出,為表揚先進、弘揚正氣、鼓舞士氣,激勵新興領域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中創先爭優、建功立業,省委“兩新”工委決定,特表揚一批“兩優一先”,通威集團多名黨員和多個黨組織榮列表彰名單。通威集團黨委堅持“通威紅”引領企業“發展紅”的工作思路,按照“一個中心、兩個作用、三個與同、四個愿景”的工作方針,不斷推動“融合式”黨建,實現黨建與企業發展“雙提升”,提煉出“黨建引領、發展紅;抓實融合、企業紅;人才培養、接續紅;科技驅動、創新紅;志愿服務、責任紅”五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持續深化“通威紅”黨建品牌內涵,逐步走出一條黨建工作的通威之路。
與此同時,通威集團黨委充分調動各基層黨組織活力,深入基層一線賦能經營發展提質增效;大幅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由點及面融合創新,大力選樹先進、示范引領,為企業發展不斷輸送優秀黨員代表;持續深化“1+5+N”的黨建品牌模式,孵化拓展“紅芯永動 晶彩祥和”“紅色聚能家”“追光先鋒號”“金烏驛站”等黨建子品牌,本次榮獲多項四川省優秀表彰,也是對通威黨建工作的認可與高度肯定。
公益助學暖人心
通威集團與德陽通威第六中學聯合表彰儀式舉行
2月20日,通威集團與德陽通威第六中學聯合表彰儀式暨開學典禮成功舉辦。
在表彰環節,分別對2025年春期150名優秀學生、45名優秀教職工進行表彰,通威集團代表與校領導共同為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和獎品。獲獎師生代表在發言中表示,獲得表彰是一份榮譽、肯定和鼓勵,在通威集團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支持下,學校教學成績和學生學習成績都有大幅的提升,已躋身德陽市前列,接下來將繼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刻苦學習,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和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
通威集團代表在致辭環節中表示,今年是通威發展的第43年,在劉漢元主席的堅強領導下,通威持續深耕“綠色農業”和“綠色能源”兩大主業,連續榮登《財富》世界500強榜單。通威的快速穩健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高技能人才的堅實支撐。通威高度重視校企合作,推動校企有效融合,通過“朝陽計劃”“啟航工程”“育苗計劃”等項目,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通威快速穩健發展持續注入人才動力。
新/聞/鏈/接
在通威43年的發展歷程中,劉漢元主席一直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情系民生、飲水思源,用真情和愛心回饋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2008年“5.12”大地震后,通威集團慷慨捐贈,為災后重建做出積極貢獻,包括援建了德陽通威第六中學。在通威的持續關注和關心下,學校從以前的500人規模,擴展到至今的1400余人,一批批先進的教學儀器引進學校,實驗室、閱覽室和多功能室相繼開放,各類課外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優秀教師紛至沓來,學校現有教職工112人。學校辦學規模逐年擴大,2024年中考,A級人數124人,重點高中錄取率46%,普通高中錄取率80%,創學校歷史新高。社會聲譽顯著提升,已成為區域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學校。
以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
2025第九屆中國國際水產科技大會即將在蓉隆重啟幕
本報訊(記者 趙典)2月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重磅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對202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 “三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3月25-26日,被譽為水產界“達沃斯”論壇的2025第九屆中國國際水產科技大會即將在四川成都隆重舉行。本屆大會以“科技引領 創新賦能 綠色發展”為主題,將聚焦水產科技創新、產業鏈融合、行業趨勢及品牌價值提升,深度解析水產行業新變局、新機遇、新思路、新模式,為全球水產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把“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安全穩定供給”擺在了國家安全的首位,為鞏固和發展糧食安全政策體系,作出系統部署和安排。今年一號文件首次提及農業新質生產力,引起廣泛關注。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實,農業科技功不可沒。
在水產方面,一號文件提到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支持發展深遠海養殖,建設海上牧場。作為農業產業的重要一環,水產養殖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高質量的食品,還通過多元化產業結構促進了糧食生產的增長。一直以來,中國水產行業積極踐行大食物觀,以科技支撐漁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3月25-26日,2025第九屆中國國際水產科技大會即將在成都隆重啟幕。大會積極響應中央一號文件號召,緊扣“科技引領 創新賦能 綠色發展”主題,深度挖掘科技創新在水產領域的無限潛力,加快培育水產新質生產力,推動水產行業實現持續高質量發展。本屆大會將邀請中央、省、市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重要領導,世界水產學會、各國駐蓉領事、國內外領軍企業、領袖企業家及企業精英等重磅嘉賓、專家學者出席大會,共同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新技術、新趨勢。
期間,大會將舉行主題演講、參觀考察、新科技新成果推介會、優質企業品牌展示等精彩活動,同期將發布“2025中國水產行業百強品牌”,助力水產企業由資源經營向品牌經營轉型,提高大眾對國產品牌的認知度,打造一批在國內市場上站得住、叫得響,在國際市場上受歡迎、有競爭力的中國水產行業品牌。此外,大會現場還將隆重頒發2025中國水產名片“十大科技創新獎”“十大杰出成果獎”“十大卓越貢獻獎”等重磅大獎,以標桿力量引領行業發展。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農業現代化進程將進一步加速。從2025年地方兩會透露的信息來看,多地圍繞海洋經濟謀篇布局,如浙江提出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建設現代海洋牧場;廣東提出布局更多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項目;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議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稻魚綜合種養產業園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屆大會的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立足全球視野,凝聚廣泛共識,匯聚各方智慧,為水產行業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行業智慧和方案。自2017年起,中國國際水產科技大會已成功舉辦八屆。大會圍繞國家水產發展戰略,匯聚國際權威組織、各國駐蓉領事、國內外領軍企業,展開多渠道、深層次對話,為水產行業在新時代實現新跨越聚集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