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四期

3月25-28日,以“科技引領 創新賦能 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25第九屆中國國際水產科技大會在成都通威國際中心隆重舉行。今年全新升級的大會以“高規格、高水平、高標準”的原則,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組織開展主會議及平行會議等活動17場;海內外重要領導嘉賓、企業代表近1500人出席,100余位院士專家巔峰對話,700余家水產全產業鏈領先企業積極參與;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社等50余家權威主流媒體聯合報道。大會在同期活動、院士專家、外籍嘉賓、參會企業等方面開創了大會舉辦以來多項歷史紀錄。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劉曉峰視頻致辭表示,建好“藍色糧倉”、端牢“糧食飯碗”,中國水產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中國國際水產科技大會連續舉辦了九屆,成為展示中國及全球水產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的重要平臺和促進水產行業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屆大會聚焦“科技引領 創新賦能 綠色發展”的主題,進一步深度挖掘水產科技創新潛力,加快培育水產新質生產力,為推進中國水產行業更快更好發展,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中宣部原副部長、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王世明致辭表示,我國人多地少,為保障人民群眾吃得飽,中國人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把土地使用得很充分,不僅種地的人很忙,土地也很忙。長期只種地不養地,土地里的營養轉移到糧食的越來越少。對此,要善養土地,讓土地積蓄更多的能量,才能支撐生命的持續發展。水產養殖業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不僅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還可以肥沃土地,為人類持續發展提供空間。因此,發展水產養殖業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大計。希望通威等優秀企業和廣大從業者共同努力,持續推動水產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貢獻積極力量。
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處原大使,農業農村部原總農藝師、辦公廳主任廣德福致辭表示,保障食物安全,解決好吃飯問題,是世界各國的頭等大事。解決好未來的食物需求問題,要在大食物觀的語境下進行思考,水產領域大有可為。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來臨,為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水產行業要以需求為導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為驅動,強化科技支撐;以產業鏈為載體,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以開放為前提,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持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行業發展動力,推動我國水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致辭表示,2024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366萬噸,水產品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自改革開放以來,水產行業用有限的資源提供了14億中國人三分之一的蛋白質來源,而且只占用了7%-9%的飼料產量,這是水產人的驕傲,也是中國在持續發展食物的“量”、“質”方面對自身和人類的貢獻。所以,從生存權看,人類食品廣義、狹義、健康的安全都有全體行業同仁曾經、現在的努力。從發展權看,依靠化石能源驅動人類GDP的快速增長,不僅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還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樣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在國內外光伏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使可再生能源發展起來并快速成為人類可補充且賴以永續生存和發展的新能源。(詳細報道見2版)